今(7)日下午1時16分,花蓮縣東南東方16.4公里的海域發生了一次規模5.3的有感地震,震源深度僅15.1公里,震中位置位於台灣東部海域。根據中央氣象署的報告,此次地震的最大震度在花蓮縣達到4級,幾乎全台民眾都能感受到震動。事故發生後,當地居民普遍感到驚慌,迅速撤離至安全地點,並與家人保持聯繫,確認彼此安全。
地震發生不久後,中央氣象署隨即發布了第462號顯著有感地震報告,並強調此次地震的特點為極淺層地震,這使得震動感更加明顯。此事件再度喚起了民眾對於地震安全的重視,尤其是在台灣這個位於板塊交界處的地震頻發地區。
值得一提的是,經過25年的技術進步,台灣在地震預測與監測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。中央氣象署曾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合作開發的「台灣地震與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」(GDMS-2020),自2020年底對外開放測試,為地震的監測提供了更為精準的數據支持。
近期,台灣的地殼活動頻繁,專家指出,這是由於板塊擠壓及斷層帶的影響。台灣地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,地震的發生幾乎是常態化,民眾必須隨時做好防震準備,以應對各種可能的地震事件。專家建議,家庭應定期檢查防震應急包,並加強防震演練,以提高自我保護能力。
此次地震的發生,再次凸顯了地震監測與預警的重要性。隨著科技的進步,未來在地震預測的準確性及時效性上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,這將對於降低地震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意義。對於生活在地震頻發區域的民眾而言,了解地震的特性、提高防震意識,將是保護自身安全的關鍵。